摘要: (西藏和平解放70年)玉麦边境变迁:父辈的心愿已实现中新社山南玉麦8月13日电 题:玉麦边境变迁:父辈的心愿已实现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贡桑拉姆8月,海拔近5000米的日拉山依然寒风刺...
(西藏和平解放70年)玉麦边境变迁:父辈的心愿已实现 中新社山南玉麦8月13日电 题:玉麦边境变迁:父辈的心愿已实现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贡桑拉姆 8月,海拔近5000米的日拉山依然寒风刺骨,翻过垭口,便正式进入玉麦乡。这是中国西南边陲一个偏远的乡镇,上世纪60年代起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只有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央宗在此放牧守边。 驱车进入玉麦,海拔随着蜿蜒险峻的柏油路不断下降,先是经过卓嘎、央宗姐妹家的牧场,四周花草繁茂、飞瀑流云。再往下,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环绕着玉麦乡数十栋民居。 姐妹二人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尽管政府为她们在乡里修建了两栋崭新的房屋,但她们传承了父亲热爱放牧的习惯,更多时间是在牧场挤奶、做奶渣、赶牦牛等。 上世纪50年代,西藏社会经历深刻变革。彼时玉麦拥有不少居民,但流言传到此处,加上日拉山阻隔导致生活极为不便,使得居民们不断外迁,当时仅剩下桑杰曲巴一家。 “我问过爸啦,为什么只有我们留在这里?爸啦说,玉麦是我们祖辈生活的地方,是中国的土地,要是我们也走了,祖辈的土地就会被侵占。”卓嘎回忆,那时她们家有100多头牦牛,还有些奶牛,每个夏天都要在各山头轮流放牧,以示主权。 在卓嘎、央宗姐妹心中,父亲桑杰曲巴坚韧、睿智,富有远见。“爸啦说,玉麦只要有牦牛、奶牛,就会有酥油、牛奶和奶渣。有牛群在,我们就可以一直生活下去,而只要有人守在玉麦,这里的土地就不会丢失”。 在卓嘎放牧点的小屋里,记者看到了不少竹编制品。她说,竹编技艺也是父亲教授的。“那时每隔一段时间,爸啦要背着我们用竹条编好的箩筐、竹篓等,翻过日拉山,去外面换取生活用品。” 卓嘎、央宗的母亲于上世纪70年代去世后,照顾女儿的重担也全压在了桑杰曲巴身上。 卓嘎说,姐妹俩喜欢放牧生活,跟着父亲让她们有安全感。“那时放牧还要留下标记,标注玉麦是中国的土地。过段时间再回来,发现有些标记被外国人涂抹。”卓嘎回忆,当时姐妹俩要帮助父亲一起抹去那些外国标记,再次标注这里属于中国。 “爸啦有两个心愿,一是玉麦能通公路;二是边防部队入驻。爸啦说,我们都会老去,但部队是永葆年轻的,他们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土安全”。 2001年9月,通往玉麦的土路修通,被桑杰曲巴称之为“铁牦牛”的汽车开进了玉麦。年底,77岁的桑杰曲巴逝世。 “爸啦生前和我说过,他说玉麦的未来一定会很好,会有更多的人搬进来,他还嘱咐我们要继续守护这里。”卓嘎说。 土路季节性通车后,玉麦也迎来发展。2007年,玉麦乡拥有了教学点,包括卓嘎的女儿在内的5位适龄儿童在此读小学一至三年级。2016年,边防部队入驻玉麦;2019年,玉麦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并实现了冬季保通。目前,玉麦共拥有67户、234位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人民币,4G网络信号和国家电网覆盖…… 玉麦乡长仁青平措说,老乡长桑杰曲巴的所有期待和心愿都实现了。(完) 中国商业网资讯门户;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栏目资讯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非中国商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鲜花 |
握手 |
雷人 |
路过 |
鸡蛋 |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