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时隔17年,世界遗产大会再次花落中国,这是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国际会议。目前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成...
日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时隔17年,世界遗产大会再次花落中国,这是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国际会议。 目前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成为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浙江有几个世界遗产吗?分别又是哪些呢?它们背后又蕴藏着多少美丽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良渚古城遗址 2019年7月6日,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优美的自然风光。良管委供图
这里展现了东亚地区 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 这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小莫角山遗址。良管委供图
瑶山遗址。良管委供图
这里有规模庞大 三重布局的早期国家都城;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魏春 摄。良管委供图
雪封古城,杭庆龙 摄。良管委供图
这里有目前已知的 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谷口高坝。良管委供图
这里有象征信仰和制度 令人叹为观止的系列玉器; 良渚博物院内。良管委供图
这里有草丰水美 令人流连忘返的环境风貌。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城墙展示点 。良管委供图
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考古工作,对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意义重大。而良渚古城水环境治理工作也走在了浙江乃至中国的前列。 雉山亲水观景平台。良管委供图
哪怕过了近十年,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陈寿田还记得初到良渚任职时的焦心:村庄凌乱、工厂林立、污水横流,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那是2012年初,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实质性启动的第一年。 而在2021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总能见到各种动物。春耕时分,甚至出现过上万只白鹭同时出现的景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水城交相呼应。 春耕时分,良渚古城遗址内白鹭齐飞。良管委供图
提到良渚十年间发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陈寿田毫不犹豫地指出是水质的提升。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在沼泽湿地之上建造城池。这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但在沧海桑田变幻间,古河道有的变成了池塘,有的成了“断头河”,阻断了活水,污水无处排放。 治水,成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路上需要跨过的第一道关。今天,在陈寿田看来,污水治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活,仅靠单一的传统手段根本无法达到效果。 但2013年的他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找过很多团队,清淤、截污纳管这些方法都试了。一开始虽然有点成效,但时间一长又恢复了原样。” 后来,陈寿田找到了从事水景设计和治理工作、在浙江大学任职的金元欢。金元欢提出,像良渚古城遗址内“死水一潭”的小微水体,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哪怕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但当良渚遗址管委会找到另一个污水处理团队时,他们心中还是没底:会不会又是白费力气?幸运的是,这次没有令他们失望。 河道与作坊区。良管委供图
陈寿田记得,在考察完良渚古城遗址的水环境后,该团队就提出了一个综合治理方案:清淤、截污纳管、净化水源。最后,一整套方案实施下来,死水变成了清水,整体达到二、三类水质的标准。 良渚古城遗址优美的自然风光。良管委供图
但想让良渚古城遗址重现五千多年前的景象,仅凭治水还远远不够。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陈强还记得,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总顾问陈同滨曾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打造前提出,要体现一种“野”的风格。 何谓“野”?
——植物一定要够‘野’。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池中寺仓储区。良管委供图
为了找到这种“野”,那段时间他最常干的事情,就是带着笔记本去城市郊野,把觉得有可能的植物给记下来。 植物的选择不能仅凭运气,也不能纯靠想象。他说,当时团队还借鉴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成果,如土层里埋了哪些良渚时期的植物种子;根据现在的环境,最适合哪些植物的生长等。 最终,他们选择了水杉、榉树、樟树、枫杨、槭树、三叶草和狼尾草等乡土植物。 “我们谨慎种植深根系的植物。根系太发达,可能会破坏良渚时期的土层。”陈强说,最后种植的位置,基本上是土层已被后人破坏的地方,种植方法采用的是堆土种植法。 在植物养护过程中,他们还特意保持植物的粗放状态,比如在草皮养护过程中,保留一些杂草,特别是开小花的野草,体现生态自然野趣的风貌。 吴海平 摄。良管委供图
事实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看似“野”,植物的种植却十分有“章法”。 陈寿田说,遗址公园里大部分高地以摇曳的狼尾草为主,莫角山台地用草皮,其余台地用三叶草;大片种植水稻、茭白、荷花,用以代表五千多年前的河道或池塘;成片的灌木林,表示这是五千多年前的建筑或城墙。 良渚古城外围水系统各秋坞水坝遗址,林天立 摄。良管委供图
“我们没有重新开挖河道。现在能看到河水的地方,就是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河道。”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陈寿田说,这是对古代地貌的一种呈现和展示。“考古让世界认识了良渚,生态的复原,还原了这座五千多年前的古城。”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良渚早已不是十年前杂草丛生、百废待兴的景象。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樱花湖 。良管委供图
如今这里水草丰美,草长莺飞。60种动物在这里“安家”,池鹭、黑天鹅、野兔、獾子成为新居民。 良渚古城遗址优美的自然风光。良管委供图
除了良渚古城遗址外,浙江还拥有三处世界遗产:中国丹霞——江郎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及京杭大运河。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2011年6月24日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是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 杭州西湖。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西湖的美丽多种多样,除了古人的诗,它还藏在秀美的自然风光中,藏在碧波荡漾的湖面里。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它独特的风景,每一种都充满韵味:春天的苏堤春晓,夏日的曲院风荷,秋季的平湖秋月,腊月的断桥残雪。故有人一遇西湖,便感觉神魂颠倒。 杭州西湖。苏圣儒 摄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桃红柳绿,青山含翠。 西湖樱花盛开。张茵 摄
杭州西湖桃红柳绿。王刚 摄
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 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 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 一群野鸭从杭州西湖盛开的荷花旁游过。王远 摄
2018年,被大雪覆盖的西湖景区。王远 摄
从2011到2021,西湖成功申遗十年来,西湖世遗的保护和杭州城市发展如何相辅相成?插上“数字”翅膀的西湖,如何实现越来越精细的管理?在新发展阶段,西湖又能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富”示范区树立何种样本? 新西湖十景之一阮墩环碧。孙小明 摄
这十年里,摄影师孙小明用相机记录了“后申遗时代”下西湖这个活态遗产不断演进的模样。“从2011年开始,照片里的西湖水越来越清澈了。”孙小明电脑中的上万张照片,就是一份西湖水质嬗变的影像“大数据”。 在景区工作了30多年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陈林则如此评价着这十年来西湖的变与不变:“从三面云山的整体格局和景观分布来看,西湖看似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但这十年里,我们始终通过修炼‘内功’,实现内外兼修。”在他看来,申遗成功以来,西湖之变,主要是生态环境之变、管理手段之变和保护理念之变。 夕阳下的西湖。王刚 摄
生态之变,是最显性的。 “怎样让今天的人们依然能体会到1000年前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优美意境?”陈林拿“水”字为例,“‘照顾’西湖的水,可不止是让它变清这么简单”: 为了让西湖水生态更加稳定,技术团队在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地,种植了大量等水生植物;为了让各个区域都有活水流动,西湖搭起了“水动脉”,每天从西里湖日引水2万吨到北里湖、引水7万吨到湖滨;为了改变传统水文监测模式,2019年,西湖水域还尝试使用5G无人船,用数字技术实时监测水质;为了不让泥沙水排回钱塘江,景区还进行脱泥干化,废泥装车外运…… 陈林透露说,当前,西湖水质的平均透明度已经从2011年的约70厘米提高到当前的82.8厘米,部分水域像小南湖、浴鹄湾甚至能达到150厘米,“可以说清澈见底”。 杭州西湖桃红柳绿。王刚 摄
“如果仅仅依靠工作人员的双脚和双眼,那么对于西湖的保护肯定就会落后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书记、主任吴涛表示,在这十年间,西湖保护的理念和手段不断迭代更新,数字化改革更为西湖提供了坚实保障—— 申遗成功至今,杭州对整个西湖遗产区的山水林湖草生态系统及文物史迹都进行数字化严密监测。在景区综合指挥中心的驾驶舱可以看到,体现西湖文化遗产价值的关键点已全部都纳入了监测范畴。一旦监测对象出现水平移位、沉降、风化侵蚀等现象,甚至某个景点游客太密集了,系统都会自动报警。 西湖世遗监测管理的创新,为国家制定世界遗产预警监测标准提供了“杭州样板”。 美丽的西湖夜景。林云龙 摄
“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杭州在申遗成功时作出的“六不承诺”,十年来成为湖城融合坚守的底线。 今日的西湖,早已不是十年前世遗家族的“新生儿”,十年来它用多个“第一”证明了自己已是“先行者”:2011年7月,成立全国组建速度最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2年1月出台《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填补国内文化景观专项立法空白;2014年提出国内首个规范景区业态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2020年管委会机构改革时机关内部设置文物遗产局…… 未来的西湖,将继续秉持“还湖于民”的发展理念,让公众能以更多的形式参与到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去。 西湖断桥。杭州西湖西溪景区供图
保护,更体现在蔚然成风的城市文明中—— 10年来,西湖景区增新桥,专供鸳鸯宝宝等水鸟自由进出荷区。还建起了6座微笑亭,聚起了10000余名“红马甲”,还有来自10个国家的300多名年轻人成为“西湖文化特使”,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西湖之美。 “我曾经听见外地游客说,这么好的西湖还免费,哪里还舍得扔垃圾。”断桥上的“红马甲”刘韶说,零距离的西湖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世界遗产,也催生了更多的责任感。 一个最简单的数据,就能给西湖的“文明力”做个侧面的量化:2011年景区垃圾清运总量为33756.81万吨,十年来随着游客量的逐年攀升,2020年,垃圾清运总量却下降了2200万吨。 游客在西湖里游船,远处是雷峰塔。 张茵 摄
京杭大运河 2010年8月1日 入选为世界自然遗产, 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 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拱宸邀月,乐观旷达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流淌2500余年,绵延1800公里, 中国人用一石一土 开凿出了世界上 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滋养着华夏大地 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 塑造着自己“水”主沉浮的生动故事。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雪景,魏春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做活水文章,彰显遗产魅力?科技赋能是“关键”。 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杭州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不断提升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和治理精细化水平。最新数据显示,京杭运河水环境质量由劣Ⅴ类频现提升稳定至Ⅲ-Ⅳ类……为大运河文化带绿色生态廊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杨俊楷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不仅如此,杭州还启动对运河底泥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 运河绿两岸,美景入画来。现在的大运河似飞舞的缎带穿过广济桥、拱宸桥,绿树成荫的两岸人行游步道、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落、丰富的历史建筑让人流连忘返。 杭州塘栖广济桥,徐根柱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当别人问你,浙江第一项世界遗产是哪里?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西湖”。事实上,并不是。 中国丹霞——江郎山 2010年8月1日, 江郎山作为“中国丹霞”地貌之一 成为浙江拥有的第一项世界遗产。 江郎山。江山林业局 提供
江郎山三峰耸立,如天柱拔地而起,又似斧劈般紧挨,自北而南呈“川”字排列,形成高312米、长298米、宽三米多的“一线天”。 江郎山是粗犷豪迈的, 连雾岚也尽显恣意洒脱, 仿佛是一幅硕大的写意画, 从天际裹挟而来, 使得三峰似隐似现, 呈现出雾锁山头山锁雾的美景。 雾霭中的江郎山。王天林 摄
无怪诗人白居易赞曰: “安得此身生羽翼, 与君来往醉烟霞。” 江郎山是中国丹霞自然遗产南方湿润区丹霞中特征最突出和最典型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江山市成立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确保遗产地历史文化遗址建筑风貌保存良好,保护好江郎山世遗资源的完整性与原生性。 这几年,江山市林业部门也加强林木防御体制,把有害生物牢牢挡在江郎山外面。 江郎山。江山宣传部 提供
江山市率先设立“中国丹霞江郎山世界遗产保护日”,8月2日江郎山核心区“休游”,并倡导6个遗产地共同组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志愿者联盟”,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2017年开始,江郎山就向全球开展免费游,游客累计达200多万人次,门票让利2亿元。 此外,江山通过开展节会营销、全球免费游、科普宣传等活动,有效提升江郎山品牌知名度和名誉度,并带动遗产地居民和周边产业发展,遗产地价值实现全民共享。 江郎山。江山林业局 提供
浙江下一个世界遗址
会是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上,中国的《预备名录》(更新时间2019年1月30日)中,项目数量总计 62个。 里面与浙江有关的项目有: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青瓷窑遗址、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以及闽浙木拱廊桥。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和闽浙木拱廊桥均为多地联合申报项目。 台州府城墙。临海外宣办 供图
自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30多年。 中国每年申遗的步伐都在不断前进,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几乎年年都会有更新,可想而知,背后有多少幕后申遗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努力与汗水。 世界遗产
是“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
需要我们用心保护! 作者:童笑雨 周薇 文思睿 |
鲜花 |
握手 |
雷人 |
路过 |
鸡蛋 |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