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新网西藏那曲7月30日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历经艰辛于7月29日晚间曲折完成位于西藏那曲、海拔逾4400米高原湖泊...
中新网西藏那曲7月30日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历经艰辛于7月29日晚间曲折完成位于西藏那曲、海拔逾4400米高原湖泊达则错的考察任务,包括成功采集湖底岩芯、湖水表层沉积物、湖泊水样以及在湖心位置分层放置沉积物捕获器。 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孙喆博士介绍说,此次达则错科考任务主要包括重力钻采样器获取湖底岩芯、湖底表层沉积物采集、湖最深处(湖心)放置沉积物捕获器、寻找并读取湖泊温度计等工作。 科考队员向湖心进发,风浪越来越大。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科考分队27日一早从阿里地区措勤县出发,在海拔4000多米高原上奔波近500公里,于当天傍晚赶到邻近达则措的那曲市尼玛县,随即前往达则措探路。原计划28日全天完成达则错科考作业,但受当日风浪影响,科考队员在湖岸等待四五个小时之后,午后风浪略小后才驾驶充气快艇向达则错湖中心进发。 在达则错湖面航行两个半小时后,科考队员在预计区域周围长时间搜索,因受到湖面风浪、湖泊水位上涨、能见度等因素制约,未能寻获湖中温度计,决定后续再择机寻找。随后,科考队员进行岩芯和表层沉积物采集工作,顺利在水深39.8米和17.3米处获取重力钻岩芯3根,并在水深17.3为处采集表层沉积物2份。 孙喆表示,在湖泊不同深度获取重力钻岩芯,旨在分析受到不同陆地输入条件下,湖泊沉积物多种气候环境替代指标是如何响应的,以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加准确地恢复重建青藏高原历史环境演变过程。 由于时间关系,达则错湖心放置沉积物捕获器被迫延至翌日进行。29日清晨,达则错湖面风浪较前一天更大,又是漫长的等待至午后,科考队员驾驶充气快艇向湖心挺进,孰料风浪越来越大,充气快艇行驶1个多小时后被推送到距营地约5公里处湖岸靠泊。稍后,科考队员观察风浪略小,再次尝试向湖中心挺进,但中间风浪越来越大,被迫返航在距营地约3公里的湖边靠岸。怎么办?继续延期,会影响后续科考行程;继续实施,湖面风浪又会带来一定风险。 从317国道远眺达则错,湖岸藏羚羊与雪山美景令人瞩目。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值此关键时刻,本次科考分队领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员从营地沿湖岸沙地徒步近3公里到快艇停泊处与科考队员会合,并换下一名队员亲自登船驾驶充气快艇,经过队员们持续努力,在风浪中行进约2个小时,于傍晚成功在达则错湖心分层放置沉积物捕获器,从而完成本次达则错科考作业。“尽管队员们都穿有冲锋衣,但上岸时每个人浑身上下都已湿透。不过,最终完成达则错科考任务,大家都很开心。”侯居峙说。 为什么要在达则错湖心放置沉积物捕获器?科考队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谢海超博士指出,达则错位于西藏那曲市一个断陷盆地内,属于碳酸盐型咸水湖和典型的半对流型湖泊,结冰期主要为冬春季节(11月至次年的4月)。此外,根据遥感影像观测,受全球变暖影响,达则错自1990年以来已出现明显扩张。 谢海超表示,通过获取达则错湖泊沉积记录,可以对比其过去自然状态下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不同时段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轨迹和机制,为高原湖泊管理提供关键的科学信息。 完成达则错科考任务,科考队员抬充气快艇上岸。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同时,本次科考在达则错湖心放置沉积物捕获器,将用于捕获不同季度湖泊沉积物,进一步研究在不同季节里、气候变化下该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据了解,达则错位于那曲市的尼玛县和双湖县之间,湖面海拔4459米,其长21.1公里,最宽处16.9公里,平均宽11.6公里,面积244.7平方公里,目前最大水深逾40米。达则错东西两岸地势平缓开阔,南北岸则山体陡峭,湖岸上分布多条非常明显的同心古岸堤,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完) |
鲜花 |
握手 |
雷人 |
路过 |
鸡蛋 |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