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新网客户端林芝7月29日电(彭宁铃)从和平解放到农奴翻身,从逐渐通路到脱贫致富……70年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从“旧”入“新”,发生了翻天巨变。75岁的达龙...
中新网客户端林芝7月29日电(彭宁铃)从和平解放到农奴翻身,从逐渐通路到脱贫致富……70年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从“旧”入“新”,发生了翻天巨变。 75岁的达龙老人曾是巴吉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场巨变的见证人。近日,“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一行来到了达龙家中。老人说,“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今天村子的幸福生活,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得来的。” 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供图
地处林芝市城郊1公里处的巴吉村,整村分布于318国道沿线,其耕地面积1056亩,林地面积83751亩,草场面积75115亩,是八一镇最大的行政村。 目前,全村共有农牧民101户,476人,其中劳动力189人。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706.63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7万元,村集体资产评估价值达到10亿元。 而在达龙口中的“旧社会”,巴吉村“很穷很穷”。 达龙记得,“那时衣服、床单上满是补丁,房子矮矮的、黑黑的,好像乱石堆在一起。道路坑坑洼洼,都是泥水和牛粪,穷人们没有鞋子穿,只好和牛一起光脚走在上面。” 除了贫穷和饥饿,老人还是农奴制的受害者。“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奴隶,我跟着爸爸一起,农奴主让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像牛马一样,不干就要挨打挨骂。”达龙说,那时的人们没有自由,爸爸曾因不愿做奴隶,被农奴主打坏了眼睛。 达龙老人在自家小楼前。彭宁铃 摄
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来到了西藏,像一道道曙光划过雪域高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1959年,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 “那时解放军说,拉萨解放了,今天你们也解放了,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 谈到解放军的到来,达龙反复说到“高兴”两个字。这个75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比划起来,“部队留在这里后,在村子里种麦子、萝卜、大白菜、西红柿,我那时候13岁,个子矮,萝卜好像长得比我还大!” 达龙说,部队给村民们吃的、穿的、盖的,大家不会种菜,他们就给老百姓帮忙。部队得到了老百姓信任,老百姓们也不害怕他们,甚至去找他们要菜。 “他们种的菜好吃。”老人笑呵呵地说。 随之而来的,还有教育和医疗的改进。达龙说,过去穷人的孩子没法上学,解放后,中央派人来修学校、派老师。而今,他的两个孙子便正在念高中。 医疗队也来到村里。达龙父亲被奴隶主打坏的眼睛,也因此得到了治疗。 达龙老人。彭宁铃 摄
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巴吉村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1975年,达龙当兵回来做了村党支部书记,开始考虑带领大家发展经济。他带领约30个人做木材生意,将赚来的钱买了拖拉机。原来粮食亩产300斤,有了拖拉机耕地以后达到700斤以上。 80年代,村里乡亲逐渐富裕后,达龙还带领大家买车搞运输。到90年代,村里50多户家庭已经拥有50多辆车。如今,巴吉村各类交通运输车辆已有260余台。 此外,建材市场、大柏树景区、仓储物流园、田园观光带也渐渐形成产业,为村子的发展积蓄更大的能量。 其中,世界柏树王园林景区位于巴吉村辖区内,村两委借助其地理优势建立旅游商圈,鼓励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业当中,办起了总投资200万元的土特产一条街。目前,全村参与进来,街道设有摊位60个,2020年户均年收入2万元,土地价值及地上附属物价值1000万左右。 巴吉村还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比如,筹措资金16万元实施家庭改厕工程,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在老人的讲述中,一个人民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和谐的村庄正在建成。 当媒体团得知老人在接受采访前身体不适,询问其身体状况时,达龙笑呵呵地说,除了有一点儿高血压,自己身体还可以。 “现在这么好的社会,这么幸福的生活,我要活得年轻一点。”达龙笑说。(完) |
鲜花 |
握手 |
雷人 |
路过 |
鸡蛋 |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