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事特教工作多年,最常听到的父母的担心便是“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才会说话?”“他们是不是以后都不会说话了?”孩子到了年龄或者超过年龄太久仍不会说话,是大多数家长发现异常而后将他们送来康复的一个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及时接受...
从事特教工作多年,最常听到的父母的担心便是“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才会说话?”“他们是不是以后都不会说话了?”孩子到了年龄或者超过年龄太久仍不会说话,是大多数家长发现异常而后将他们送来康复的一个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及时接受专业康复训练的孩子都能取得不错的进步。只是进步有大有小,有的孩子能够很快结合口语进行沟通表达,有的干预几个月仍只会用情绪和肢体代替语言表达。 康复效果的差异不仅取决于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机构的专业度,还与家庭干预的积极性息息相关!因为孩子每天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是他们在机构康复用时的好几倍,如果家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对孩子进行密集干预,那康复效果一定杠杠的。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家长代表”的家庭干预心得,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语言沟通的诱发吧!PS:看到适用的好方法,记得拿小本本记下来再做实操哦~ 让孩子的声音变得有意义 彤彤妈: 我的宝宝年纪比较小,只有两周半,目前还不会说话,只会发出一些无意识的音。我的家庭干预说起来并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平时多回应她发出的一些声音。一开始,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忽略过孩子那些无意识的发音,为孩子迟迟不开口说话感到沮丧。 直到前阵子我听了一个专家的讲座,听他分享“如何诱发孩子的沟通动机”“如何把握诱发的策略”等知识,才好像悟了一般。 此后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我开始仔细观察她的表现,例如彤彤在玩的很开心时,偶尔能发出几个无意识的“wa”“a”“en”等音节,在她和其他小朋友玩感官游戏,比如追逐、触觉游戏的时候也有发音表现,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女儿开口说话的一线希望。 于是,如何能让宝宝无意识的发音变得更具有意义,让她学会用声音提要求,使音节更具功能性变成了我和孩子爸爸的新挑战。 在接下来的互动过程中,我开始不断地以各种游戏、玩具,以及各种丰富而又夸张的表情吸引她的注意力,可她经常不看我,总是寻求感官上的刺激。 我又试着和她玩触觉游戏——《挠痒痒》,没想到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游戏,学会了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我心里一直记着专家说过的一句话:“教导者要成为孩子们最大的强化物,你就成功了!”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女儿开始越来越黏我,总想着要跟我一起玩了。 与此同时,彤彤原本无意识的发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有时还能做一些口部模仿,如“打哇哇”,“嘟唇”等。我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很是兴奋,开始记录她的发音次数。记得在一次互动中,孩子一直四处乱跑,东摸西碰,于是我就拿着她最喜欢的饼干吃了起来,当她用眼睛瞄我的时候,我就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后来,她的手也慢慢地尝试着要拿饼干,我马上给她一块,她吃完后又伸手向我要,这时我会先说“干干,干干”,再把饼干给她(注:这个音是我收集记录下的一个音)。 寓教于乐,在玩的过程中把音节和强化物相结合,在经过几次训练后,彤彤开始努力咧开小嘴巴将牙齿上下地打磨着,发“干干”的音节,像是准备好要跟着我一起说了。 这时我很兴奋,准备来一个庆祝式的表扬,不但用夸张的口头表扬,还给了她更多饼干,以进行区别性强化,让她以后变得更有动机地去沟通。 通过日常生活不断地介入,现在彤彤已经能掌握几个口语结合肢体提要求的技能了,我们都期待她变得越来越好! 言语社交找康语,康语提示您:“让声音变得更有意义”的关键点在于把握住孩子的沟通动机,及时回应他,维持他的沟通动机,让他觉得妈妈是懂他的,是愿意和他玩的人。其次是把强化物和孩子发出的每个音节相结合,在他现有的能力上将音节变得更具有功能性,从而通过训练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让发音变成玩具的名称、爱吃的零食名称、结合当下情境的需求应变)。 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输入 豆豆妈: 我家娃今年三周八个月,在康复机构的训练中,理解能力一般,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引导是可以做到一些简单表达的。我也是最近才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输入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帮助,如让孩子刷牙、开关电视、洗澡脱衣服、出门按电梯按钮,丢垃圾等,在动作完成过程中不停地告诉他这是什么、那要怎么做,或是他在做的时候给予情境的旁白。 习惯成自然,现在孩子想要出去玩,想要睡觉,或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都能够自己表达。所以我想告诉那些孩子和我家豆豆情况类似的家长,只要日常生活中多教教孩子,多重复几次,他们都可以记住的,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境也就会自己表达了。 康语提示:“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输入”的重要性在于,教导者用符合语法的语句、简短的句子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下达一些生活指令并让关键词重复的出现,可以提升孩子语言理解的能力,加强与外界之间的语言交往相互性。 特殊儿童的教育任重道远,并非家长把孩子交给康复老师做干预训练就能让他们“恢复正常”,家长们还必须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时刻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用发展的眼光去帮助我们的孩子,支持他们。 如此,孩子们的行为问题才会不断得到解决,能力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家长和老师共同期望的目标:逐渐缩小与普通孩子的差距,尽快回归到主流生活。 中国商业网资讯门户;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栏目资讯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非中国商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鲜花 |
握手 |
雷人 |
路过 |
鸡蛋 |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